安徽工业经济上半年的“成绩单”近日揭晓。
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中部和长三角第1位。
疾风知劲草。在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工业经济运行承受较大压力,不少企业过得很不容易。但是,迎难而上,安徽工业仍然交出了一份增速快于全国、领跑区域的答卷,展现了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韧性。
这种韧性,缘于企业家群体的奋斗,缘于千千万万“打工人”的辛劳与汗水,缘于积极有为的政策举措,也缘于多年来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的不懈深耕,为安徽工业向新向上、转型升级积蓄了动能。
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上半年,安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比全国快14.1个百分点,连续18个月保持18%以上增速,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0.2%。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此外,上半年安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产量也分别大增93.3%、21.5%。
无论是高技术制造业还是汽车、机器人等特定行业,今天的增长都有赖于长期坚定不移的努力所打下的根基。
在一时的困难与风浪面前,长期主义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检验。
接下来,宏观经济仍然要负重前行,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不过,困难和挑战从来也没有少过,要发展总是要解决困难、克服挑战。只有经得起风浪的发展,才算得上高质量发展。
这大概就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意义所在。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强劲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全省首款绳驱S1机器人亮相展区。其流畅地完成抓取、传递等一系列精细动作,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具身智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是安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今年上半年,安徽工业经济在承压前行中,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优化特征。
从规模看,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8.4%的增速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稳健态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以10.4%的增速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主引擎”。
从增长面看,工业增长基础广泛扎实。上半年,安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达78.0%;规模以上工业434种产品中,228种产量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2.5%,其中,增幅超30%的达51种,超50%的31种,更有16种产品产量实现成倍跃升。
企业活力层面,不同所有制主体“百花齐放”。股份制企业增长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7%,私营企业增长6.7%,共同构筑了多元共生、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
工业机器人产量飙升93.3%,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1.5%,集成电路增长9.9%,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3%,配套产品充电桩产量增长1.2倍,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增长10%,这些数据正加速锻造“安徽制造”的新名片。
基本面稳健向好的同时,两组关键数据揭示了安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质变。一组是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6%,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突破40%,彰显了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强劲引领作用。
另一组数据,则是装备制造业的有力支撑:上半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高于全省规上工业8.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7%、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4.2和1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装备制造业内部,八个细分行业均保持增长,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气机械、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五个行业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幅6.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以来,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由2020年的33.5%提高到2024年的42.4%,今年上半年提高至43.8%;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也由2020年的7.8%提高到目前的11.1%。
安徽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装备制造业支撑有力,消费品制造业稳定增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两新”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延续了安徽工业经济向好向优的发展态势。
汽车第一省
8月2日,江淮汽车携手华为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67天大定突破10000台。这一数据一经发布,瞬间点燃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讨论热度。作为百万级新能源旗舰轿车,尊界S800刷新了国产高端车型的销量纪录,标志着中国品牌在超豪华车领域打破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
汽车产业是上半年安徽工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8月7日,安徽省汽车办公布最新数据,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很多产业观察者看来,面对激烈的产业竞合形势,安徽跻身“汽车第一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历史性超越,深层原因在于安徽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持续深耕、厚积薄发。
在整车制造领域,安徽在大力发展奇瑞、江淮等本土整车品牌的同时,自2020年以来,先后与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链主”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目前已集聚7家整车企业。
整车之外,安徽以全省“一盘棋”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市多点支撑的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完善汽车产业生态链条。
在亳州,亳芜园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园项目于4月实现首台Mini卡整车下线,从开工到整车落地仅用时60天。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规划年产10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焊装、总装等核心车间已建成,冲压和涂装车间预计于今年12月投产。
在蚌埠,怀远县奥普汽车年产200万套汽车制动器总成和100万套真空助力器、固镇县浩晟智能车载玻璃盖板系列产品等项目加快建设,不断壮大着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规模。
在宁国,以中鼎、保隆等7家龙头企业为“群主”,桑尼泰克、宏宇铝业等58家亿元企业为骨干,56家规上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安徽省三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正向着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目标迈进。上半年,该集群实现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8.2%。
龙头引领,多点开花,安徽省引育汽车产业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3000余家,形成了“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的完整产业链条。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下半场,安徽成立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支持奇瑞集团牵头建设“开阳实验室”,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前瞻技术布局。
汽车产业不仅成为安徽工业增长的“火车头”,更拉动外贸升级——上半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1.9%,其中汽车出口增长23%。
更智能更绿色
奇瑞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 48%以上的全球最高热效率;蔚来ET9搭载17项全球首发技术和52项同级领先技术;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正式贯通、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上半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国元证券研究所负责人汤静文分析,安徽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积极发展,这一特点尤为显著。
创新动能的加速释放,为安徽工业注入了“稳”的定力与“进”的锐气,推动安徽工业朝着更智能、更绿色、更具竞争力的方向稳步前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在智能化方面,规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其中,智能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0%、17.4%。绿色化方面,规上高耗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2%,占规上工业比重23.1%、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6%。
“我们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实施‘追求卓越品质打造工业精品行动方案’,梯次培育‘省级新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标志性产品’,推动构建‘研发-产品-推广应用’的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安徽省工信厅厅长冯克金表示,“十四五”以来,安徽已累计培育省级新产品2940项、“三首”产品1676个、工业精品477项、标志性产品30项。
聚焦智改数转,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安徽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上半年,省级中小企业典型示范项目由去年的103个增加到259个。今年将实现全省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行业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两个“全覆盖”。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今年6月末,安徽全省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或项目签订合同金额1448亿元,为1226个项目发放贷款616亿元,贷款金额位居全国前列。当前,全国掀起以产业并购为核心的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安徽也抢抓机遇,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跃迁升级,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发生并购125起,交易规模1069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7%、674%。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汤静文表示,安徽紧跟发展形势,科创“打法”丰富,在多维突破构建创新生态,工业经济将更好承担起未来高质量发展“压舱石”的重任。
安徽发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发展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8225885531 邮箱 cp559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