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齐云山脚下的自由家营地,将林下经济复合利用置于首位。图为营地里吊脚楼式设计的生态树屋。(受访者供图)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拥有皖南、皖西两大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28.06%,林地面积6137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29.2%,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林下经济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林上采、林下种、林间养、林中游”的立体发展格局。
为加快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安徽林业再次提速:将通过制定“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举措,着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产品竞争力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林下有宝藏,山水更可亲。安徽的林下经济,正风景独好。
三产融合
做大做强“林下种植”
近日,宋大伟在朋友圈一口气发了6条认证:热烈庆祝九华府九蒸九晒黄精源头工厂成功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HACCP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五星级售后服务认证。
这条朋友圈暗示:池州黄精种植产业已经领跑全国赛道。
16年前,返乡创业的宋大伟在池州市租下10亩试验林地种植黄精,如今,10亩林地已扩展成2万多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他也拥有了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适四时农业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分别获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在宋大伟致力荒山“掘金”的同时,池州的黄精种植也如星火燎原般展开:当地将黄精产业作为特色核心产业重点培育,从资金扶持到技术指导,再到品牌打造,出台一系列精准措施,做大做强,截至目前,池州全市黄精仅林下种植面积就达8万余亩。
围绕黄精,池州不仅做大规模,更做足“花样”。
“池州黄精不但一产强,二产在全国也是靠前的,大大小小加工厂有上百家,有生产许可证的、上一定规模的有四十多家,三产就更多了,电商至少有上千家。”粗略盘点一番,宋大伟脱口而出这一串数据。
而在青阳县九华黄精谷,以800多亩的种植基地、100多亩的种苗基地,外加黄精研究所、文化展示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等,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黄精产业综合体,在这里,一颗黄精完成了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的“完美闭环”。
从种苗繁育、仿野生种植、精深加工到多元化产品销售,这些大大小小企业串起的黄精产业链,不仅带动当地众多村民致富创收,还为池州创造了超30亿元的年综合产值。
在六安,长在深山里的“仙草”——霍山石斛,也在书写林下经济发展的另一传奇。
2022年初,由当地龙头企业霍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智化生产车间投用,通过低温破壁萃取工艺,将霍山石斛制成即溶制品投入市场,凭借食用的便捷性和显著的健康价值,备受市场青睐,更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广泛“种草”。今年初,该公司即溶石斛生产线扩容增产,年产能从30万杯一跃达到300万杯。
“目前,霍山全县林下种植石斛约5000亩,因为受‘核心生态区域’限制,种植面积和产能已接近上限,只有走深加工、精加工这条路,提升品质和品牌,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才能为霍山石斛的进一步发展拓宽空间。”霍山县林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汪洋介绍。
从“小打小闹”到“集群式发展”,池州黄精和霍山石斛产业的崛起,可视为我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生动实践。
场企合作
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林下经济按类型分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其中,林药、林菌种植和森林康养为我省发展林下经济的重中之重。
安徽生态旅游与康养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近十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通过“场企合作”“场村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思路,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
其中,铜陵市义安区永泉小镇度假区就是成功典范。
2018年,铜陵市叶山林场与当地生态产业龙头企业铜陵永泉农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签订了叶山林区60年林下空间经营权承包协议,明确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并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依托林场优质森林资源景观,开发打造森林康养休闲、森林观光旅游等项目,促进林旅融合,体现国有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同时也为企业提档升级和长远发展拓展空间。
几年时间过去,如今的永泉小镇已经发展成融养生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生态文化于一身的林下经济综合体,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总营收1.6亿元,真正实现了森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赢。
“永泉小镇每年要来几十上百万人,他们来这里,看中的是环境。”永泉小镇度假区副总经理尹志平一语道破玄机。
为了保护好青山绿水的环境,永泉农庄不仅严守白纸黑字签下的合约,还真金白银投入,不断增加这片森林的颜值。尹志平回忆说,“这些年我们陆续往林场里移栽了三四万株杜鹃树、茶花树、栀子花树,将林下的杂树清理掉,种上了四季常青的麦冬草,大大提升了林相。为了不破坏森林,我们在建设‘忆江南十二景’时,只修建了一些步道、凉亭,施工时大型机械一律不准上山,材料全用骡子驮上去。”
不仅如此,永泉小镇度假区还承担起森林防护工作:在林区安装了200多个监控摄像头、安排十多位专职巡保人员和叶山林场的护林员共同巡山、利用无人机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常态化防治……正是得益于林场、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在森林开发利用时将“保护”置于首位,这片葱郁的山林才越发充满生机活力,被广大游客誉为“一个未来景区的典范”。
在安徽,像“永泉小镇”这样的“场企合作”方式并非孤例。离叶山林场不远的青阳县,酉华国有林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场村合作”,带动周边乡镇林农参与发展林下黄精种植,助推乡村振兴和黄精产业发展,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黄精生产基地、种质资源保存圃、科研院所研发基地。
国有林场有技术,林场周边乡村有集体林地,企业有资本,通过这些优势的合作和互补,让我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多元化。
复合经营
林下“生金”开新篇
今年3月,安徽省林业局组织召开一场面向全省林业系统的“绿色大讲堂”培训讲座,三位国内权威专家给大家上了堂“林下经济”大课。
“这次培训讲座,分享了全国各地很多发展模式和经验,对我们开拓思路很有指导性,让大家对林下经济到底怎么发展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同时对国家政策、技术、金融支持等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安徽省林业局国际合作与林业产业处处长黄先青介绍。
祥源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是这次培训会唯一受邀的企业,原因正在于他们在林下经济复合经营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探索,为我省“两山”转化路径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齐云山自由家营地自建设时,就在积极探索创新林地复合利用模式,比如我们建的60多套生态树屋,全都是采用吊脚楼设计,几乎不占用林地资源。营地里的装配式建筑也是建好后再运进来安装,不对森林造成破坏。”祥源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董事长梅岭介绍,“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丰富森林康养的消费场景和体验模式,像这次培训会上提出来的森林研学、森林疗愈、森林运动等消费场景,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
培训会结束后,梅岭回到齐云山脚下,带人在横江北岸挑中了十亩地,种上了石斛、黄精、白及和芍药,开始了“林下种植”的新探索,“林下经济走三产融合之路,也是完全符合我们企业发展理念的,林下种植发展起来后,我们就能实现‘一小时采摘’,食材从采摘到上桌只需要一小时,这将又是一个全新的药食同源消费场景。”
“大黄山区森林覆盖率很高,如何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同时,实现三产融合,高效利用林地资源,意义重大。”黄先青表示。
据了解,黄山市林业局已先行启动,对辖区内符合三产融合条件的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进行了梳理,“初步确定了约二十家,我们正在建立林下经济综合体经营主体库,接下来将对他们进行重点扶持。”黄山市林业局科学技术和林业产业科四级主任科员李娜表示。
与此同时,黄山市正计划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大规模开展林相彩画改造工作,以此显著提升森林景观的观赏性与吸引力,助力大黄山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实现品质升级。
在全省层面,“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即将启动,谋求打造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业态。
“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国家储备林项目、碳汇项目融合发展路径,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林下经济增长点。”黄先青介绍。
在齐云山脚下经营了十多年“林下经济”的梅岭对这一切充满期待,她分明感受到,新的改革之风正起于山林之间,安徽,正在为“两山”转化路径贡献新的智慧。
安徽发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发展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8225885531 邮箱 cp559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