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上中游左岸,杞柳郁郁葱葱,微风佛过,柳条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流传着一个神奇(经久不衰)的技艺。它历史悠久、上下传承、技艺精湛、驰名海外。成千上万的农民足不出户可以挣到外汇,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至10来岁孩童都可以赚的钞票满满,它就是阜南的----黄岗柳编。
说它悠久,在这里,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
说它传承,在这里,世代相传,“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民谣自古流传。
说它技艺,在这里,手艺精巧且日臻精湛,品种多样,美观大方。
说它驰名,在这里,誉满中外,闻名遐迩,产品远销国内及欧美、中东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岗柳编产品已迈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出国门。先后荣获“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柳编之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黄岗柳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国字头的金字招牌7个,被省政府认定为柳编文化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柳编工艺品已成为全县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它有6给(7块)金字招牌:2001年阜南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2008年阜南县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六个部委批准为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柳编产业作为重点示范产业;2009年被国家工艺品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称号;2011年黄岗柳编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8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阜南县“中国柳编之都”荣誉称号;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黄岗”柳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 大自然的恩赐,为阜南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淮河滩涂湿地自古生长着一望无际的杞柳,品质优良,采伐加工,洁白如玉,柔韧如藤。明末清初,柳编业兴旺,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结实耐用,产品远销苏、浙等大商埠。古黄岗寺,每逢农历3月28日,地方商界知名人士出面组织庙会的习俗,扩大柳编原材料和柳编产品的交易,久而久之,黄岗寺形成举世闻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定期举办“黄岗柳编物资交流会、柳编艺术节”。改革开放给柳编带领巨大商机,黄岗柳编产品在广交会上崭露头角,黄岗柳编由以前的生活、生产用品转变成集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现代工艺品。
在阜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阜南人,播下种子,收获着希望。而今,他们正以编织柳编双手,编织着现代的辉煌,编织着美好的愿景……
安徽发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发展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8225885531 邮箱 cp559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