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犁桥村:闲置农房“变身”记
(唐彩红、钟杰焰、本网记者:胡金平)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正演绎着一场闲置农房的华丽蜕变。
阳春三月,清风拂面。记者在相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梦里水乡生态西联的犁桥村,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景致映入眼眸。乡村的水泥路、柏油路纵横交错,农家庭院鸟语花香,栋栋楼房整齐有序,环境优美,田野间的油菜花绽放金黄,麦苗青青随风摇曳,绘一卷乡村流动的春色。
采访中,据犁桥村党委书记钟昆仑介绍:近年来,犁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提升乡村振兴颜值,全面深化改革,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农房改造+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让曾经破败、闲置的农房重焕生机,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目前犁桥村已利用闲置房屋52户,闲置房屋利用率提升至80%,带动就业超百人。具体表现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困境突围:闲置农房成“烫手山芋”
曾经,犁桥村的发展遭遇闲置农房的重重阻碍。据统计,未盘活前,村里多达65栋农房常年无人居住。岁月的侵蚀加上缺乏管护,这些房屋逐渐破败不堪,墙体开裂、庭院荒芜,安全隐患丛生,成为村民心中的担忧。同时,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并在城市定居,老家的房子便被长期闲置,宅基地也陷入沉睡,村庄发展一度陷入僵局。
二、创新转型:“三变”模式激活沉睡资源
面对困境,犁桥村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发展机制,开启了闲置农房的改造之路。在规划布局上,充分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因势利导。以石桥钟自然村为例,东部和沿河区域凭借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服务,9家便民超市先后开业;西部则依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体验区,21家特色民宿、水乡文化展示馆以及各类艺术空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在民宿改造过程中,犁桥村注重保留徽派建筑的独特韵味,如流畅的翘檐、标志性的红砖墙等,同时融入智能卫浴、全屋Wi-Fi等现代设施,打造出家庭套房、田园loft、湖景房等7类房型。这样的改造既满足了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又让村民从中受益。村民们通过房屋入股或出租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
每年可获得8000-15000元的房租收益,闲置资源得到了有效盘活。
三、产业融合:构建增收致富新闭环
随着闲置农房改造的成功,犁桥村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民宿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协同进步。村里28家持证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丰富了村庄的旅游业态,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有的在民宿负责管理和服务,有的在农家乐担任厨师、服务员,收入显著提高。游客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使得村民种植的蔬菜、水果、土鸡蛋等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犁桥村党委书记钟昆仑表示:“发展民宿和农家乐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房资源,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民宿和农家乐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犁桥村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如今,犁桥村21家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闲置农房变身“会呼吸的文化客厅”。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犁桥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安徽发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发展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8225885531 邮箱 cp559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