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鑫宇/中国青年报
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年轻人愿意生育、敢于生育,是全国两会重点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3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透露: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关心生育议题的人们不难发现,此前,不少地方已通过不同形式探索生育补贴制度。这些“真金白银”的补贴,降低了生儿育女家庭的经济负担。如今,“生娃发钱”从地方试点升级为国家行动,将进一步扩大育儿补贴政策的覆盖面,让更多家庭增强生育意愿。
对育龄青年而言,生育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还包括难以被量化的机会成本。不论是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确保年轻人不因生育遭受不公平待遇,还是大力发展托育服务,帮忙碌的“新晋父母”解放双手,抑或是进一步减轻家长的“鸡娃”负担,都能在年轻人的“决策天平”上,增加让人倾向于孕育新生命的“砝码”。
对此,不乏有代表委员发表务实的建言。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张强建议,企业应对“妈妈岗”给予专项补贴,构建覆盖“生、养、育、住”全周期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焦红则提出,鼓励生育率过低的超大城市给予育儿家庭在积分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
当然,具体到各个家庭,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终究是其自主决策。我们可以做的,是携手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更加精准地化解年轻人面临的“痛点”,使每个人都能作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
安徽发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发展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8225885531 邮箱 cp559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