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紧盯‘新三样’、跨上新赛道,引进好项目、壮大新动能,不断扩大‘朋友圈’、拓展‘合作圈’、延伸‘产业圈’,全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以一体化引领高质量发展。”近日,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滁州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全国百强,去年GDP增速全省第一、长三角第二。在去年以来的省辖市季度“赛马”评议中,滁州经济运行连续7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全省前三,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2个季度全省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
滁州能有今天的好势头,重要的支撑是大项目、好项目,关键的抓手是“双招双引”。围绕光伏、半导体、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着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聚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汽车“首位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勇挑重担、拉高标杆,紧盯“新三样”,响亮喊出“勇当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争创全省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争创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目标。
近三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引进近1500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新开工1200多个、新投产800多个,力神、捷泰、尚德、隆基、东方日升、中润、天合、亿晶、正泰、国轩、旭合、飞利浦等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其中,光伏产业规模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今年将超1300亿元。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在省内率先实现全市八个县(市、区)都有百亿元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先必须在思想理念、规划编制、营商环境等方面向沪苏浙地区对标学习、精准衔接、等高对接。”吴劲向记者介绍,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0个、总投资848亿元,单体投资超百亿元的捷泰太阳能、飞利浦空调、晶隆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3个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超200亿元。苏滁高新区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
滁州市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积极探索“产才融合”有效路径,建立“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良性机制,形成产业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崭新局面,让人才与产业在“双向奔赴”中成就更美好的未来。实施“满天星”人才计划,制发人才政策“一本通”,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今年新选派102名干部及人才到沪苏浙跟班学习,累计与108家高校院所开展校地合作,与合工大、南工大等22所高校成为“人才合伙人”。近三年新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1200名,60%来自沪苏浙地区,蝉联全国“最佳引才城市”,是全省3个人才净流入城市之一。
省外对标苏州、省内对标一流,滁州持续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出台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与长三角40个城市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营商环境考核连续3年居全省前三。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更好发挥长三角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突出认识再提升、问题再梳理、目标再聚焦、施工图再完善、任务再落实,进一步拉高标杆,真抓实干,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加快打造长三角的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集聚地,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合力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展现滁州作为、作出滁州贡献。”吴劲说。(记者 罗宝 朱卓)
安徽发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发展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8225885531 邮箱 cp55991@163.com